王建威骑着电动自行车外出指导春耕(央广网见习记者 王伟倩 摄)
(资料图片)
“王老师,您明天上午有空吗?想请您过来给看下我家小麦的返青长势。”2月27日下班后,忙碌一天的王建威,手机微信提示声仍响个不停,群里咨询春耕情况的消息接连不断。他赶紧撂下碗筷,再次“上线”,耐心回复群里的每个问题,一直忙到晚上11点多。第二天一早,王建威骑上充满电的电动自行车,向20公里外的柳陀村出发,迎着朝阳开启了他指导春耕的一天。
王建威在查看小麦返青长势(央广网见习记者 王伟倩 摄)
王建威是土生土长的河北望都人,祖辈都是农民。1992年6月,从河北农业大学邯郸分校农学系作物专业毕业后,他便回到家乡,从县农业局技术中心站开始,真正踏上了农业技术推广的道路。
王建威奔波于指导春耕的路上(央广网见习记者 王伟倩 摄)
从助理农艺师到农业推广研究员,从“小王”到“老王”,这条路,王建威一走就是30年。30年间,他的足迹踏遍了望都县每寸土地,20多万农民从他这里学到了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几百项新技术新品种由他落地到望都。望都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田涛一提起王建威就说:“一年365天,有一大半时间他都在田间地头。”2017年,王建威被农业农村部评为“最美农技员”。
王建威在线上与农户交流(央广网见习记者 王伟倩 摄)
除了常年穿梭在田间地头的忙碌,王建威日常还要在80多个微信群里“穿梭”。“这80多个群,很多村里的蔬菜大王都在里边,有问题就问,农业的事儿不能耽搁。所以,有时间我就拿着手机回复。”2023年的春天,通过这位“最美农技员”的微信群,连接起一个又一个村,一个又一个人,渐渐地勾勒出了一张科技农业的“春耕群景图”。
把小麦的平均亩产数量拉到千斤以上
地处望都县东北的南张庄村,辖区面积2400亩,现有耕地面积1764亩。这里,也是王建威出生的地方:“我小时候,每亩小麦只产100多斤。种的地不肥,种的法子不行,种子更不行……那时候听大人说,外国每亩小麦能产1000多斤。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当时就在想,什么时候咱们的小麦也能产1000多斤啊?”
如今,王建威小时候的梦想早已实现,望都县每亩小麦平均产量达到了508.5公斤。
王建威负责的南张庄村1000多亩示范田(央广网见习记者 王伟倩 摄)
在南张庄村,有王建威负责技术和品种的1000多亩小麦示范田。“去年,我们采用矮秆、节水、高产的马兰1号小麦品种,运用缩行匀播种技术,实打实收35亩,又一次创造了保定市小麦最高亩产纪录——797.7公斤,将近1600斤。”
王建威在查看小麦返青长势(央广网见习记者 王伟倩 摄)
2023年初,王建威早早就开始为新一年的春耕做准备:一是查看苗情、墒情、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部分地块发生的冻害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分类进行指导;二是根据具体情况编写望都县2023年小麦苗情及技术管理建议,印发明白纸并通过微信群转发给新型经营主体;同时,他的下一步目标就是创造河北省最高亩产纪录。
王建威在田间为农户指导服务(央广网见习记者 王伟倩 摄)
多年的风吹日晒,使得52岁的王建威看上去有些苍老,一眼看上去,不像一个在机关工作的人员,倒像是一个多年在田间劳作的农户,这更增加了他与农户的亲和力。
为了普及科学的种植技术,每年在粮食、蔬菜播种前和作物生长的关键期,他都通过举办培训班、到田间走访指导等方式,把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仅2018年春天他就开办技术讲座14场,现场指导300多人次,解答农民朋友电话、微信咨询600多次。
打破传统种植 用新技术带富村里人
距离南张庄村大约3公里的高岭镇候陀村,有个44岁的汉子叫黄晓松,他就是王建威微信群里最早的“群员”之一。
今年春节一过,黄晓松就开始忙活上了,他现在可是村里的“种田能手”“农村致富带头人”,手头要照料的就有1500多亩地。
无人驾驶拖拉机等智慧农机正在进行镇压锄划作业(央广网发 孙威 摄)
黄晓松采购的农用无人机(央广网见习记者 王伟倩 摄)
眼下,正值小麦管理关键期,在黄晓松的高优农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种植的麦田里,无人驾驶拖拉机等智慧农机正在进行镇压锄划作业,自动化机械、物联网等现代科技的投用,大大提高了作业精度、效率,减少投入成本。
王建威与黄晓松(右一)在田间交流(央广网见习记者 王伟倩 摄)
说起黄晓松和王建威认识,还是在2008年。那一年,黄晓松从村里的闲散耕地和老百姓手中承包了200亩土地,一开始,他像父辈一样,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精耕细作,用传统的方式种植小麦和玉米,结果投资不少流汗不少,增产增收却不见效。后来,黄晓松意识到,在种植过程中自己必须要改变,要不断地思考和学习。农闲的时候,他除了钻进书本里,就是去县农业局的技术服务站拜师傅学技术,一来二去,就成了农业专家王建威的学生。发现到虫害问题,黄晓松第一时间就把老师接到地里“诊治”,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和大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黄晓松种的小麦产量增加15%,每亩效益增加了360元。
王建威与黄晓松正在交流(央广网见习记者 王伟倩 摄)
2011年,黄晓松又承包了300亩地,除了种植传统的玉米、小麦农作物,还种植了经济作物蔬菜和水果。
黄晓松在展示智慧农业物联网监测系统(央广网见习记者 王伟倩 摄)
如今,黄晓松积极发展智慧农业,通过物联网监测系统,将订单管理、实时监控、轨迹回放、作业统计、作业质量分析等一系列信息集成到同一决策管理平台,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程数字化管理,成功打造了以智慧农机和精准作业为引领的“智慧农场”型发展新模式。不仅实现了自己富裕,还带动不少村民致富,被当地群众评为“种田能手”“农村致富带头人”。
2020年,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王建威带领全县60余名农技推广人员、10余名技术专家开展线上服务、指导和在线诊断,及时解答农业问题120余个,发布服务日志300余条,有效实现了农技指导24小时全天候、跨时空高效服务。
培育出 “辣都红9”辣椒
当下,正值辣椒育苗最佳时期,在望都县辛解村农业园区的温室内,椒农们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育苗工作,其中还有王建威忙碌的身影。清漂盘、摆盘、点种、封土作业……育苗的每一个步骤,王建威都认真地为椒农们指导服务。而有着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的王建威,曾经在辣椒育种研究方面也是“半路出家”。
有一次,龙庄村椒农牟建设找到王建威说,家里种的5亩羊角椒出现了病害。原本王建威的专业是农作物栽培和管理,当时对辣椒种植并不在行。但他随牟建设来到地里,见辣椒叶片卷曲,零星有几个小辣椒,王建威揪心地对牟建设说:“我回去就查资料。”
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他顾不上吃饭就开始查资料,他发现羊角椒由于长期的单一种植导致品质退化、易感染病虫害的情况,这也是全县普遍存在的问题。“加强田间管理只能治标,不更新品种,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单靠农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王建威说。
王建威在田间为农户指导服务(央广网发 望都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于是,王建威开始培育新品种,选种、采种、育苗,细心观察每一株辣椒的生长情况……无论炎炎烈日、刮风下雨,试验田里都能看见王建威的身影。经过反复试验,王建威终于培育出了坐果率高,抗病虫害、抗除草剂和抗倒伏能力强的“辣都红9”辣椒品种。试种当年即被种植户抢种1000多亩,每亩纯收入高出其他品种辣椒1000多元。
“中国辣都”——望都县(央广网见习记者 王伟倩 摄)
为了新一年的辣椒种植,王建威早已为辣椒企业和辣椒种植大户制定了从种植(育苗)到收获的系统种植管理标准。
30年来,王建威累计为农户“传经送宝”近3万次,培训农民6万多人次;为全县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56个,选育辣椒新品种3个;与河北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促进粮食蔬菜科技成果转化13项,增加社会经济效益28亿多元。今后,王建威将继续带领更多的农户走向创业致富的小康之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关键词:
南张庄村
农业技术
正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