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苏雅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人员在云南省罗平县距今2.44亿年前的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发现一种新的肿肋龙科爬行动物。其 代表了多指节型鳍龙类最早出现的化石记录,被命名为“奇异罗平龙”。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上。
尖嘴长吻,外形似“四脚蛇”,全长超过半米。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尚庆华介绍,奇异罗平龙的体型像水生蜥蜴,是一种原始的鳍龙类,归入肿肋龙科。肿肋龙科和贵州龙科亲缘关系较近,在分类上同属于肿肋龙超科,但罗平龙的吻端很长,超过头长的一半,与短吻的贵州龙差异较大,代表了两者在摄食和运动上不同的生态适应。科研人员表示, 尖嘴长吻可能是为了帮助抓住猎物并在追逐快速游动的猎物时减少阻力进化而来。
奇异罗平龙的发现,为了解肿肋龙类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其与此前发现的长尾红河龙较为相似,但其吻部长度、背椎数目等特征,代表了一个新的属种。特别是其前肢第三指上具有五节指节骨,有利于增加桨状肢的柔韧性,以应对转向时脚蹼承受的流体动力。这种多指节现象在肿肋龙类尚属首次发现,也代表了迄今已知最古老的多指节型鳍龙类化石记录。
科研人员还发现,肿肋龙类存在吻部逐渐加长而舌骨相对下颌的长度逐渐减小的演化趋势,说明在肿肋龙类的演化历史中,它们对于小鱼等猎物的侧向抓捕能力在逐步增加,但同时抓捕之后吞食的效率在逐渐减弱。
图:奇异罗平龙正型标本及素描图
关键词:
肿肋龙科
脊椎动物
北京日报